党建活动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活动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开展“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系列微宣讲活动(三)
发布时间:2025-07-06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回望党领导人民在生命科学领域开拓奋进的光辉历程,大力弘扬党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服务人民的宝贵精神,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争做生命科学前沿的探索者、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者、崇高科学精神的传承者,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推出“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主题微宣讲系列。今天推送第三期《烽火杏林——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根据地的中药之光》。

主讲人介绍:

王飞,男,汉族,预备党员,2023级中药学硕士,荣获2023年度学业奖学金,连续两年荣获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红色基因优秀宣讲团成员称号。

主讲原文:

大家好!我宣讲的题目是《烽火杏林——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根据地的中药之光》,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八十多年前,当战火染红黄土高原的沟壑,当硝烟遮蔽了延安的晨星,有一群人,用银针缝补破碎的山河,用药香点燃生命的微光。他们是窑洞油灯下研磨草药的医者,是枪林弹雨中背负药箱的战士;他们将《伤寒论》的竹简摊开在马背上,将救死扶伤的誓言刻进每一寸硝烟弥漫的土地。

今天,让我们推开时光的木门,走进陕甘宁边区那段被柴胡与鲜血浸染的岁月,看青蒿如何挺直脊梁,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长成一片生命的绿荫;听傅连暲的脚步声,如何从长汀的教堂,一路踏进延安的窑洞,踏出一条红色医路的星火征程……

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传统中医备受挤压,甚至面临“废止”危机。然而,就在中医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事业,开创性地将传统中医药与近代西医智慧相结合,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更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石,谱写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全国政策的标志性地区”,得到当时诸多政治派别的特别关注。群众医疗卫生政策及其实践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在疫病防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稳定生产乃至开展社会动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面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百姓生活方式不卫生,思想观念落后,再加上客观条件恶劣,致使疫病横行——流感、痢疾、伤寒、天花……严重威胁军民健康。面对缺医少药、迷信盛行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响亮提出“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在药品极度匮乏的陕北,中医药成为维系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实屏障。1938年,边区政府成立了陕甘宁保健药社,明确了“改良中药,中药科学化,中药西药化,以及解决西药困难,开展边区医药事业”的宗旨。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

边区军民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加工成丸、散、膏、丹、酊剂,灵活运用于防治实践。他们深刻践行中医“治未病”与“治病”的智慧:士兵热水烫脚,酒精消毒去脚泡;行军设饮水站、补充咸菜防脱盐;寒冬以动制冻、摩擦防冻伤;熬制由姜、辣椒、葱、花椒等制成的“五虎汤”发汗防感冒;严控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面对疟疾肆虐,常山、柴胡、砒石、黄芩、花椒化身“疟疾丸”,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流感来袭,柴胡汤、姜汤是温暖的守护,辅以双花、连翘、甘草等,筑起健康的防线。对痢疾,用黄连、黄柏、黄芩、白头翁,或采食马齿苋、铁苋菜防治。对疥疮,以凡士林或雄黄、硫黄、苏合香、松馏油等配成软膏,或用猪油、麻油、硫黄加米粉、水杨酸配成水剂,涂擦外用。处处都有中医药简便验廉的身影。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战胜疫魔,必须团结一切医疗力量。这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政治智慧,中国共产党以唯物辩证和实践的观点看待中西医关系。

1944年4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明确呼吁:中西医应当团结起来,互相帮助,目标只有一个——治病救人。 同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形象地指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这为政策方向一锤定音。 1944年10月,边区组织中西医座谈会,李富春同志强调必须团结一致,全力合作。1945年3月,“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研究会”正式成立,其核心使命就是团结中西医,促进合作,互相学习。研究会不仅壮大了医疗力量,更在治疗疑难杂症上取得突破,有力推动了边区医药科技进步。陕甘宁边区的中医药实践,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其经验深刻影响了新中国。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号召“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1954年7月,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明确了路径,提出“首先要西医学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的具体要求。这为探索一条独特的医学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医学”的宏伟蓝图:即“具有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医学成果的中国的新医学”。历史回响至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所致贺信中所强调:“传统医药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需要代代守护、传承精华,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不仅是对中医药价值的最高肯定,也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雄辩地证明:在民族危亡和人民健康遭受严重威胁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不仅以非凡的智慧将祖国医药从濒危困境中拯救出来,更在陕甘宁边区的窑洞和马背上,点燃了中西医结合的星火。通过政策引领与实践创新,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缺医少药的战场上守护了万千军民的生命。这份源于实践的智慧,升华为新中国的卫生国策,最终促成了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产生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生命科学史”中,一曲用银针和草药谱写的、永不褪色的红色战歌!

学习感悟:

参加完“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宣讲活动,我深有感触。我宣讲的题目是“烽火杏林”——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中药之光。

在宣讲中,我认识到祖国近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何其艰辛,从革命时期濒临灭绝到如今抗击疫情盛的突出贡献,从烽火硝烟的战场上挽救的每一位革命战士眼中,我看到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前途和光芒。也正如我看到的那样,中医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21世纪的今天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正如总书记说的那样“传统医药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需要代代守护、传承精华,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更应为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一个个科研人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中医药事业迈向新征程,奔向新高度的一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我真心的祝愿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中医药事业,从容且坚定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