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活动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开展“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系列微宣讲活动(五)
发布时间:2025-07-06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回望党领导人民在生命科学领域开拓奋进的光辉历程,大力弘扬党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服务人民的宝贵精神,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争做生命科学前沿的探索者、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者、崇高科学精神的传承者,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推出“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主题微宣讲系列。今天推送第五期《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呦呦鹿鸣,药草“蒿”》。

主讲人介绍:

冯睿瑞,女,汉族,预备党员,2023级中药学硕士,荣获2023年度学业奖学金、2025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红色基因优秀宣讲团成员称号、荣获陕西省第七届药物化学学术会议优秀汇报者三等奖

主讲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呦呦鹿鸣,药草“蒿”》

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于生命规律的探索和生物技术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广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我本科就是中药学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并不了解中药学专业,以为中药和中医差不多,后来入学才知道医药“天壤之别”,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知识的时候谈不上喜不喜欢,随着对中药领域的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慢慢对中药感兴趣,喜欢上了重要这门学科。因此,读研时坚定的选择了中药学专业,目前研究药物化学领域,到现在已经是第七年了。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现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故事。

青蒿是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中国,中国南北各地、滨海地区均有分布,在朝鲜、日本、越南、缅甸、印度及尼泊尔等地也有分布。中药青蒿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在抗疟疾的众药中,青蒿表现并不好,从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更是异常艰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屠呦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篇章,揭示了青蒿素的巨大潜力和抗疟疾的疗效。屠呦呦,汉族,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毕业于北京大学 ,中共党员,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1960年代初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恶性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药——氯喹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众所周知,疟疾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越南战争的升级,也使得疟疾成为越南土地上健康问题的重大威胁。在这一背景下,1967年5月23日,中国“523”任务启动,重点研究解决抗药性疟疾的治疗药物、抗药性疟疾的长效预防药及驱蚊剂等3个问题。1969年,屠呦呦接受“523”抗疟药物研究项目,任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抗疟药研制 。此后,领导团队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展开实验研究。

在刚开始研究青蒿的时候,青蒿的乙醇提取物在感染了疟疾的小鼠实验中,获得了对疟原虫68%的抑制率。但在1971年7月到8月的重复筛选中,抑制率却极不稳定,分别是12% 和40%,实验进入了困境。屠呦呦再次开始查阅相关古代文献,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青蒿入药需通过“绞汁”,而非传统水煎。这是否意味着青蒿素提取过程需避免高温?她重新将目光锁定于青蒿,提出采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用这种方法分离获得的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本显示,其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但是,此时的他们距离临床上有效控制疟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测试青蒿药物毒性,屠呦呦带头志愿进行第一批人体试服,住进医院进行观察;为进行临床验证,屠呦呦等人奔赴海南,寻找患者……实践显示,青蒿的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对疟疾治疗是有效的。1972年11月,屠呦呦小组从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其后来经过发展研究成为一种抗疟新药,中间还经历了一系列过程。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明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杰出的科学家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承担青蒿素的全合成任务,其中许杏祥毕业于北大化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梁晓天等利用原青蒿素的12-位羟基经一系列反应……这是团队的荣耀,是中医药人的光荣,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屠呦呦不仅是巾帼楷模,更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象征。她所蕴含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和育人的高尚品格,凝聚成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这种精神引导着青年人深入理解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激励他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科技兴国的接力棒已然交到了我们手中,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拼搏进取,团队协作,探究真理、发现新知。我们要有追求真理的热情与激情,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观点,大胆假设、严密求证;有热爱科学内在驱动力,坚持学术自律,守护学术良知;有崇尚学术之自觉,脚踏实地,下真功夫、细功夫、苦功夫,真正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这在早期科学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社会动荡、战火不断的极端困境里,他们为发展祖国的生命科学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支撑他们的是“科学救国”的爱国情和坚定信念。回顾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就,民族想要实现复兴,国家想要变得强大,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未来,为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学习感悟:

通过参与这次“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宣讲活动,深入了解了屠呦呦先生事迹,如拨云见日,其淡泊名利、执着科研的身影,已深深烙印于心。尤其实验室环境简陋,设备稀缺,就在如此贫瘠的土壤之上,竟绽放出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之花!

青蒿素璀璨成就背后,是屠呦呦先生与523项目团队千次尝试、万次失败的坚韧身影。他们于重重困境中,既坚守个人对真理的执着探寻,也熔铸成集体智慧与协作的钢铁长城。屠呦呦先生如一棵在科学原野上沉静扎根的植物,将生命默默化为扶危济世的良药。她与团队穿越漫长而幽暗的探索隧道,终将点点微光汇聚成引领世界的曙光。启示我们:大道至简,大医精诚;伟大事业往往诞生于平凡坚守之中。宣讲虽已落幕,屠呦呦先生的红色精神却始终萦绕心间,更激励我们中药学的学生,在未来的科研中要有爱国奉献、坚持不懈、沉着冷静、勇于创新、脚踏实地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