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党员的卓越风采,进一步激励广大青年树好“青年志”、点燃“青年梦”、奋斗“青年路”,特开设“青年党员说”专栏,现推出第一期。
逆风前行,踏浪之旅
“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
杨宇帆
个人简介: 2022 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入党积极分子,担任班级班长等。
当得知我们的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团队荣获金奖的那一刻,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如同潮水般汹涌,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这一荣耀不仅是对我们团队无数个日夜辛勤付出的最高褒奖,更是对每位成员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有力见证。回望这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旅程,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熠熠生辉。
初入iGEM团队,于我而言既是一场未知的探索之旅,也是一次成长的机遇。面对基因工程这一新兴而神秘的领域,我满怀好奇与憧憬。在团队中,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谋划项目蓝图,深入研读大量文献,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似点亮创新的火花;每一个创意的萌发,都可能孕育出项目的璀璨成果。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也让我学会了有效沟通、协同作战的方法。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实验阶段,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基因编辑的精度要求极高,表达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细胞培养的条件需要精细调控…… 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反复打磨,力求完美。实验失败在所难免,但正是这些挫折与磨砺,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让我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挫折中获取力量。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实验的汗水与智慧;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确凿的证据之上。
进入展示与答辩的筹备阶段,紧张与激动交织成一曲激昂的旋律。为了完美呈现我们的科研成果,我们字斟句酌,精心雕琢,力求每个细节都无可挑剔。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面对裁判们满怀期待的目光,这不仅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团队精神的崇高致敬。
回首这段非凡的旅程,我深切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力量。它教会我们如何勇敢面对挑战,如何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如何在失败与挫折中砥砺前行。那些并肩作战、深夜研讨、共享喜悦的时光,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熠熠生辉。
Once iGEMer,forever iGEMer!展望未来,我将怀揣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和宝贵的经历,继续投身于科学研究的浩瀚海洋,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坚信,只要我们怀揣对科学的热爱与敬畏,勇于探索未知的广阔天地,就一定能在科学的征程上攀登更高峰、飞得更远、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初心如炬 信仰之火
“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
胡悦洋
个人简介:2022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中共预备党员,西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第十五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成员。
回首来时路,2024年iGEM可以说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参赛历程。作为HP组的成员,在宣传合成生物学的同时,我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传递温暖,感受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善意与关怀,体会罕见病家庭的不易与坚强。当然,一路上遇到的诸多难题都值得深入思考,而解决一个个挑战的根本力量,我认为是信仰。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罕见病研究的意义,正是为了每一个因病挣扎的个体,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家们定然能够觅得攻克罕见病的有效良方。踏入罕见病患者家庭的那一刻,我深切体悟到他们每个人都在与命运搏斗抗争。这些罕见病患者,他们或许外表与常人无异,但身体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乃是罕见病患者当下所处的社会境遇:高昂的治疗费用、有限的医疗资源、社会的误解与偏见……这些都让他们的生活异常艰难,却也使我们在助力他们的道路上信念如磐,决心愈发坚毅。
为深入了解MPSII型罕见病,我们走访各地,咨询医生专家,克服时空限制,希望能为罕见病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中国提高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为他们服务,是我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的愿望与义务。是党给予我力量,让我与队友携手克服重重困难,走近罕见病患者,带领他们走向未来。
备赛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信仰本身就是成功的前提。无论是来自罕见病家庭的信念,还是来自队友的信任,抑或是内心散发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都鼓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写:“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所以我在内省后,积极投身实践、实事求是、努力改正不足,大步向前,走向世界,赢得比赛,让世界看到罕见病群体的信念与决心!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她。”备赛之路困难重重,我们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轻舟已过万重山。总之,对于合成生物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对于罕见病的帮助也永不停歇。再次感谢团队伙伴们的互帮互助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再一次感叹信仰的力量。
绘科学之美,铸团队之魂 ——iGEM成长之旅
“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
封雅婷
个人简介:2022级药学专业,中共预备党员,担任院党建工作站副站长、宣传部部长,西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第十六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团支部书记等。
身为iGEM美工组的一员,这一年对我而言是一段充满挑战、收获成长与快乐的非凡历程。iGEM 作为一项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竞赛,其意义非凡,它不仅有力地推动着我们在科学领域不懈地探索与突破,而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以及项目精彩展示所具有的至关重要性。
在项目初期,我们小组就面临一项艰巨任务:将深奥复杂的合成生物学理论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语言。从构思初步成型的logo设计,到最终确定简洁又富有特色的终版,每一步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从“糖宝宝”形象的创新构思,到其与外泌体的巧妙融合,每一次改进都见证了我们的不懈探索与精益求精。
随着项目的推进,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美工工作绝非仅仅追求视觉美感。它要求我们每一项视觉素材能精准传达科学思想,并与项目的整体愿景紧密相连。为此,我们不断学习新技能,同时在沟通与协调能力的锻炼中不断成长。
在iGEM的舞台上,团队协作是通往成功的关键。我们常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以最佳方式呈现项目亮点。随着比赛日期的临近,压力接踵而至,但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工作,包括海报、PPT、网站等多个方面。幸运的是,团队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成为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的强大动力。
当团队荣获全球金奖的喜讯传来,所有的艰辛与付出瞬间化作甜蜜。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们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我们团队协作与项目展示能力的充分肯定。
回顾这一年的心路历程,它无疑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它教会我如何与团队成员实现高效沟通,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iGEM的经历不仅让我的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更让我在团队协作方面实现了自我超越。展望未来,我满怀期待地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新的项目中,继续在合成生物学的广阔天地里探索未知,勇攀高峰。
一次跨越学科的探索——2024IGEM心路历程
“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
王弘靖
个人简介:2022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入党申请人,担任班级团支书,西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第十七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成员。
2024年是我科研旅程中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幸作为西北大学iGEM团队的一员,与队友们共同完成了一项兼具创新与实践意义的项目,最终获得全球金奖。在这段充满挑战的历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合成生物学的理解,还在团队合作和国际交流中领略到跨学科探索的独特魅力。
对合成生物学的初体验
加入iGEM团队之前,我的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领域,而合成生物学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队内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合成生物学并非基因编辑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门以系统化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从概念设计到生物元件的实际构建,我们的每一步都在摸索和突破中前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法国外赛的回忆与感悟
2024年10月,我和团队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前往巴黎参加全球总决赛。站在Paris Convention Center的展示区,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世界级的评审,还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团队。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的魅力不仅在于解决问题,还在于搭建跨文化的交流平台。
在展示环节,我们从容地介绍了如何利用功能化外泌体治疗Ⅱ型粘多糖贮积症,评委的提问专业且严苛,但这正是成长的契机。通过与其他团队的交流,我发现许多创意和解决方案值得借鉴,比如他们如何高效整合实验数据,如何更直观地表达技术原理。这些都让我意识到,科研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协作。
IGEM精神的传承与责任
作为一名参与者,我也感受到了iGEM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比赛结束后,我们开始将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为未来的团队奠定基础。在学校的学术交流会上,我不仅展示了团队的成果,还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分享了跨学科合作的心得,希望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将比赛中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比赛结束并不意味着科研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何让患者真正从我们的研究中获益?如何推动技术产业化,扩大社会影响?这些问题是我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2024 iGEM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这是一场学术与实践的双重洗礼,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在于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跨学科的融合、国际化的视野、团队合作的默契,都让我在这场旅程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