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活动 >> 正文
“中国科学家的红色精神”系列微宣讲——第七期《心怀大我,科技报国——科学家红色精神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4-12-31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2021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推出“中国科学家的红色精神”系列微宣讲,今天推送第七期《心怀大我,科技报国——科学家红色精神的解读

主讲人介绍:

王嘉莹,女,汉族,2022级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本科生。

主要荣誉:

荣获2023年二等奖学金

荣获2024年二等奖学金

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三等奖

主讲原文:

大家好!我今天宣讲的题目是《心怀大我,科技报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已成为回应时代课题的破题之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家精神的激励下,新时期科技工作者不断勇攀科学高峰、矢志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在载人航天工程、长征火箭、探月工程、高分重大专项、北斗导航系统、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等国之重器的建设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与科学力量。

科学家红色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科学家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科学的无限热爱,投身于国家的科技事业中,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许多领域上成功实现了从“01”的突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使得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得以涵育发展、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科学家精神”时指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写照,是大德、公德、品德在科技界的生动写照,正在全社会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激励更多人报国为民,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科技事业进入崭新历史时期。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初,一大批海外学子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回国,逐步推动建立了“五路大军”。据统计,19498月至195511月,由西方国家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多达1536人,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华罗庚、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返回祖国,用一腔热血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扎根实践、学以致用”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行动遵循。美国当局采取摸底的方式对“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进行调查时,他在调查表上毅然写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结果,他被列为禁止离开美国的对象。后来,为了消除美国当局的怀疑,早日归国,他不惜烧掉10年积累的厚厚讲义和未公开发表的手稿。这些手稿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有的几近成书,全都付之一炬。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天眼”问天到万米深潜,中国科学家始终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主义精神。是他们的毅力和决心,让新中国有了与强国抗衡的力量与胆量。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家们在科研道路上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权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被人们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曾评价自己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实际上,他舍己幼,为人之幼,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可怕的儿童急性病毒传染病的战斗中,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消灭“脊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屠呦呦创新性地从传统医学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科技,发现青蒿素,为全球抗疟带来新希望,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使他们免遭虐病的折磨。“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之母”。他们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在经历了千难万阻、不断摸索探究后取得成果。这种创新成果不仅让中国科研的含金量不断提高,更让世界难题得以解决,让人类挖掘开发新事物向前一步。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要求。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唯实唯真是立足之本。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手稿清秀流畅,数学公式工整严密,体现了他在科研中下“真”功夫、“细”功夫的求实精神。正是这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的老师、瑞典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曾断言:“总鳍鱼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祖先。”这个结论一度被写进教科书。然而,张弥曼在还原“杨氏鱼”后发现:老师错了。她的较真,推动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这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史话,擦亮了“求实”这一科学家应有的精神底色。科学就是在理论观点的不断建立又不断推翻更新中逐渐进步的,从而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不能因为权威而一味地相信和盲目支持,不能因为过于自负而拒绝求实,更不能因为怯于表达而让真理被掩埋。敢于大胆质疑,勤于实践验证,才能让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崇高境界。“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许多优秀科学家不畏困难、不慕虚荣,为科学事业舍身探索,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为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犹如一座座丰碑,令人敬仰。邓稼先接受研制核弹重任后,他的名字连同身影都不复存在,直到1986年临终前,他的身份才被披露;黄旭华一“潜”30年,为研制核潜艇不得不亏欠亲情;黄大年“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这样许许多多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们在举国艰难之时为中国创造了自卫自足的能力。如今新时代科研人员也应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能够“沉住气”“静下来”“钻进去”,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主要特征。协同应坚持全球视野,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集中了26个部门、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智慧;标志着“中国植物学界终于站起来了”的《中国植物志》出版工作,前后4代科学家接力,由80多家单位、300多位作者,历时近50年完成;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我国走在世界前列,离不开工艺设计、保护性评价、动物模型、临床试验等多环节科研人员的紧密配合。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中国天眼”工程等,无一不是团队联合攻关,群策群力的智慧结晶。迎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更应顺势而为,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力量。老一辈科学家们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培养接班人。上世纪90年代,带着为国家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绶琯致函数十位院士和专家,呼吁共同开展“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为有志于科技事业的青少年成长搭桥铺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扬,他援藏16年,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并帮助藏大建立了植物学研究“地方队”,在进化生物学领域形成了与日本、欧美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具有传承力量的育人精神亦为祖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待到老一辈科学家功成身退之时,我们新一代的青年科研人员便可顺利接承,不会让祖国的科研事业出现无用人之时。

百年前的中国为了保家卫国而大力投入科研实验,百年后的今天亦要为了复兴中华而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技术。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科技兴国的接力棒已然交到了新一代青年的手中,亦有许许多多的青年毅然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作为生命科学的学习者,我切身体会到了科学力量的伟大和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与前辈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科研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见过师兄师姐为了课题结果的成功而挑灯夜战,见过他们一次次失败后仍不气馁重新再来的坚持不懈,亦见过他们实验成功后的欣喜激动。科研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其带来的人类福祉亦是可预见的,每一步探索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吸引我不断向前辈们学习,为成为出色的科学家不断努力。新时代为科研奋斗的大学生们在学校的政策和支持下提前接触实验室,比以往更早地了解自己的方向目标,我们理应把握好机会,深入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未来真正的进入科研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家红色精神具有更加重要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我们亦应牢记科学家精神,在将来的科研探索中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信仰,真正把握精神内涵,切身实践,并将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20209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肩负起历史责任,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跑出中国发展的“加速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学习感悟:

通过参加“中国科学家的红色精神”系列宣讲活动,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家们所带来的伟大力量,它不仅有保家卫国、振兴中华的科技力量,更有振奋人心、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大多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在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他们选择舍小家,救大家,让中国在各个领域有了自给自足的能力,让人民有了与人抗衡的底气。如今,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责任传给我们新一代青年,由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组成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也应由我们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在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科学家精神后,也更应将其切身地发挥到今后的学习研究中,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