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刘朝晖教授作“帕金森病致病机制与精准干预治疗的研究”学术分享
发布时间:2025-10-29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10月23日中午,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第八十八期“木香学术沙龙”于博望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邀西北大学医学院刘朝晖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八十多位学部师生参加,报告由冯宇鹏副教授主持。

(冯宇鹏老师主持开场环节)

刘朝晖教授现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曾长期任职于苏州大学医学院,2024年入职西北大学。他长期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PNAS、Pharmacological Research、Neurobiology of Disease、Human Molecular Genetic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正积极推进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与人脑组织库建设。

(刘朝晖教授作学术分享)

报告中,刘教授从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背景、致病机制、现有治疗手段及精准干预策略四个层面展开系统阐述。他指出,帕金森病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其发病率逐渐上升,疾病防治研究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重大。

(刘朝晖教授作学术分享)

刘教授从年龄、环境与遗传三个维度深入解析了帕金森病的多因素致病机制,重点阐述了α-synuclein、 LRRK2、TMEM230等关键基因突变在神经元毒性、囊泡运输及线粒体功能紊乱中的作用。他展示了团队利用转基因果蝇模型的研究成果,发现突变LRRK2导致寿命缩短与运动能力下降,而VPS35共表达可缓解TMEM230突变诱导的神经损伤,提示囊泡运输调控在疾病干预中的潜力。

在精准治疗方面,刘教授提出应围绕“基因-蛋白-功能”多层次展开靶向干预,具体策略包括:针对PD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靶向性药物治疗与临床转化;发展基因治疗与纳米载体递药技术;DBS神经调控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推进实现多维度临床治疗体系的建立与验证。

(师生认真听报告)

报告结束后,刘朝晖教授针对在场师生的提问,逐一为大家答疑,与大家进行了一场气氛热烈的学术探讨,在场师生获益匪浅,本次学术分享圆满结束。

(交流讨论)

互动彩蛋:

问题一:为何帕金森病研究重点关注α-突触核蛋白(α-Syn)?有哪些应对策略?

回答:α-Syn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蛋白。它在患者脑中会从正常形态错误折叠、聚集成有毒形式,最终形成"路易体"。这些毒性蛋白不仅直接损伤多巴胺神经元,还能在细胞间传播,推动病情发展。

应对策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

抑制聚集:开发小分子抑制剂,阻止α-Syn形成有毒聚集体

增强清除:激活细胞自噬系统,促进毒性蛋白降解

阻断传播:抑制α-Syn在细胞间的传递

基因干预:通过基因技术减少有毒蛋白产生,或利用纳米载体精准给药

问题二: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原理是什么?面临哪些挑战?

回答:基因治疗采用"标本兼治"的思路,通过病毒载体将合成多巴胺所需的关键酶基因导入大脑特定区域(如壳核),让细胞自主生产多巴胺,实现长期稳定的功能恢复。

主要挑战包括:

机制不明:对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技术难题:需确保基因安全、精准递送和可控表达

转化困难: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需要漫长的验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