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傅艳萍老师作“黄花棘豆抗逆相关转录因子0oAREB1调控机理研究”学术分享
发布时间:2025-11-11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11月6日中午,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青年学者论坛”第三十一期于博望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邀请傅艳萍老师作为主讲嘉宾进行学术分享,共有六十多位师生参加,报告由付爱根老师主持。

(付爱根老师致开场词)

(傅艳萍老师作学术分享)

傅艳萍老师在研究中着重指出,在我国西部草原,毒害草已逐渐演变为草原生态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的双重威胁。以其研究团队重点关注的黄花棘豆为例:该类毒害草含有生物碱类毒素苦马豆素,牲畜误食后轻则生长迟缓、繁殖能力下降,重则引发神经中毒甚至死亡,直接冲击牧民家庭收入与区域畜牧业的可持续经营。

除了可见的经济损失,毒害草的蔓延也触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生态危机。傅老师强调,该类毒害草生命力顽强、扩散迅猛,凭借其强大的生态竞争优势,不断挤占优质牧草的生存空间,导致草场植被结构单一化,原有草原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失衡,本地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挤压,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组成、水分涵养等生态功能。这种看似“寂静”的植被替代过程,实则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前兆,一场隐蔽而持续的“绿色侵蚀”正在不断发酵,亟需从科研与政策层面共同应对。

(傅艳萍老师作学术分享)

由于黄花棘豆优势分布区多为干旱少雨的地区,其迅速蔓延与自身极强的抗旱性密切相关。因此,傅艳萍老师团队聚焦于黄花棘豆抗旱关键转录因子OoAREB1的调控机理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揭示了其在黄花棘豆抗旱响应中的核心作用。研究首先证实OoAREB1是一个典型的bZIP类转录因子,参与黄花棘豆对干旱胁迫的应答反应。随后采用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和体外蛋白磷酸化等试验寻找其上游互作与调控蛋白OoSnRK2。同时综合利用DAP-seq、酵母单杂交、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qRT-PCR和拟南芥转基因等技术探明其下游调控靶基因(OoLEA3、OoHVA22等)。这一系列从表型、生理功能到分子特性的实证研究,不仅阐明了OoAREB1的工作机制,也为理解毒害草在胁迫环境下的适应优势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随后的学术交流中,多位老师围绕该研究成果展开了深入讨论,从抗旱机制延伸至抗冷、抗紫外线等研究方向,并对内生真菌与植物防御响应的关联性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展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前景。

(交流讨论)

(同学们认真听报告)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傅艳萍老师逐一耐心解答,与大家进行了一场氛围浓厚的学术探讨,在场师生获益匪浅,本次学术分享报告会圆满结束。

互动彩蛋:

问:人工接种菌体是否会影响植物自我防御机制

答:从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菌体侵染确实会激活植物的防御机制,这是一个涉及多层面的复杂过程。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种防御响应既包括细胞壁强化等物理屏障的形成,也涉及一系列信号通路激活和抗病物质合成的生化反应。不过,在黄花棘豆这类特殊毒害草中,其防御机制的具体表现位点和激活途径仍有待深入探索——特别是在细胞壁修饰、活性氧爆发、系统获得性抗性等关键环节的响应特征尚需进一步验证。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揭示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的前沿方向,也为理解毒害草在胁迫环境下的特殊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