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介绍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介绍 >> 正文
生态学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1-03-01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专业简介

      西北大学生态学专业创建于2014年,其前身是1924年成立的生物科学专业的生态方向。西北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生态学研究和教育的高校之一,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招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2001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生态学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点)”的主要支撑学科。

      长期以来,本专业立足陕西、放眼西北,围绕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两个全球变化的敏感生态区域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本专业目前包含动物行为生态学、植物进化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资源植物生态学、昆虫系统与多样性等五个方向,尤其在动物行为与种群维持机制、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的响应、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关键植物类群的起源与进化及植物繁殖生态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在国内外有显示度的科学研究。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未来几年,本专业将继续加强对秦巴山区珍稀濒危及重要资源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与濒危机制的研究和UV-B辐射对植物次生代谢过程及微进化影响研究,同时开辟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需求相适应。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境,先后培养了一大批能够在环保、农业、林业、国土和自然保护和恢复等领域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评价和规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生态学专业之一。

专业建设

以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国内一流生态学专业为目标,坚持“小规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对资源环境领域的战略需求,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平台建设,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目前本专业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一个,野外动物实习基地一个,野外植物实习基地二个,500平米现代化温室1座。此外,本学科拥有可进行动物行为生态、群落与种群生态、全球变化生态、生理生态和分子生态研究的实验室群及智能型人工气候室1座。先进实验设备的购置和野外研究监测平台的搭建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和科研锻炼平台,使本专业逐渐成为国内高水平生态学人才培养基地。


师资力量

生态学专业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37人,占97﹪,具有海外经历的24人,占63﹪。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多样、结构合理,充分满足了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在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人才计划获得者4人。此外,还聘请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Dunn Dereck博士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潘汝亮教授以西北大学客座教授身份全职到本专业教学工作。近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改、科研工作,先后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植物学),省级精品课程两项(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学),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2项。

培养模式

围绕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西北大学作为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坚持“突出特色学科、巩固优势领域、追踪前沿方向、面向社会需求”的原则,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平台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生态学专业人才。

本专业立足学科优势,依托专业丰富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精细化培养。坚持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宗旨,采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通识知识、系统扎实的生态学专业知识和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借助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结合兴趣方向参与国内外创新创业竞赛。目前,本专业学生先后参加iGEM国际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等多项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取得校级以上奖项10余项,发表SCI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