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推出“中国科学家的红色精神”系列微宣讲,今天推送第八期《稻田里的红色丰碑》。
主讲人介绍:
白雪莹,女 ,汉族,2022级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本科生
主要荣誉:
荣获生命科学院2023-2024年度“优秀学生”单项奖学金
荣获陕西省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
主讲原文:
大家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红色精神是爱国精神,是奋斗精神,是攻坚克难不断攀越的精神,因此科学家红色精神包含着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奉献智慧和心血推动国家发展,坚定勇攀科技高峰的志向。因此,传扬科学家红色精神就是就是让我们向前辈学习,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改变中创造,在求索中创新,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砥砺爱国之情,更好地接过历史传来的科学精神之火。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这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谓是是家喻户晓。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不仅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体现“红色精神”的典型代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袁隆平的一生及其事业就是这些精神的具体表现。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他对国家和社会始终怀有深厚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年轻的袁隆平毅然选择了农业领域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决心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那个年代,许多优秀人才纷纷涌向工业或军事等更为热门的专业,而袁隆平却选择了一条相对艰苦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研究水稻育种技术。这一决定背后所蕴含的就是一种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善国民生活条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研究之旅。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首个实用型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这项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当时数亿人的吃饭问题,并逐步推广至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正是凭借着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以及不懈追求科技进步的决心,袁隆平才得以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袁隆平之所以能够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始终坚持不懈追求技术创新的态度。早在大学期间,他就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问题。工作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相关课题当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即使面临诸多质疑甚至嘲笑也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在发现野生稻具有天然雄性不育特性之后,袁隆平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破解传统育种难题的关键所在。于是他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反复试验验证,最终证实了这一假设并据此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稳定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些成果不仅打破了以往关于植物遗传规律的传统认识,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袁隆平还积极探索 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 新型水稻种植模式,比如海水稻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项目旨在利用沿海滩涂资源 发展耐盐碱农作物生产,既可有效缓解耕地紧张状况,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
除了专业上的杰出贡献外,袁隆平还以其高尚品德赢得了广泛赞誉。尽管身居高位,荣誉加身,但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多年来,无论是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还是日常工作中,袁老总是能够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人疑问,并乐于分享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袁隆平不仅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更是人生道路上值得信赖的朋友和支持者。与此同时,袁隆平还非常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此,他曾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活动,无偿提供种子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农户提高收入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捐款,捐物,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彰显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科学家应有的风采——心系百姓福祉、勇担社会责任。
袁隆平先生以其卓越的科学成就、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完美诠释了当代中国科学家应具备的“红色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更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位科研人员心中那份对国家民族深沉而持久的爱。正如袁老曾经说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句话简单质朴却又掷地有声,道出了无数默默耕耘在田野里的劳动者们的共同心声。
稻花香中,麦浪随风起伏。稻子下,袁爷爷做了一个梦:水稻并肩比高梁,自禾底下可乘凉。这是一个小小的梦,却也是一个大大的梦想。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开始编织这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在汗水的浇灌下,沙漠中,盐碱地里,发芽,开花,抽条,成熟,长出颗颗饱满的稻米,他真的创造了一个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他曾在无数年轻人的心中洒下一颗名为梦想的种子。这其中,有你也有我。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它都会指引着我们攻坚克难,不懈奋斗,激励着我们去谱写属于我们的时代华章。谢谢大家!
学习感悟:
参与本次微宣讲的活动是一次令人深思且充满教育意义的经历。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对“红色科学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反思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自己学习袁隆平先生的事迹并聆听其他同学的宣讲,我深受触动。所有事迹无不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敬业的情怀。对于我个人而言,未来在追求个人梦想时,我也将更加注重如何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这次微宣讲活动不仅是对我思想上的一次洗礼,更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践行红色科学精神,就能够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