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下,如何管理最重要的生命资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今天面临的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挑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它是各种生物体联结的枢纽,互相约束,形成一个独立的群落或者生态系统,所有的生物体都有各自的位置和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人类引起的全球变化增加了地球上大量物种的生存风险,灭绝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多。许多物种正以超过自然灭绝速度 50-100 倍的速度消失,而且据预测该速度还将急剧地加快。按照目前的趋势,估计有 34000 种植物物种和 5200 种动物物种包括世界上八分之一的鸟类正濒临灭绝。
1175-2020年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分布(图片:文章)
灭绝事件通常代表物种范围和物种数量下降的长期过程,这可能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了解物种种群动态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的关键领域,该系列研究可为制定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管理依据。
中国目前的保护策略主要基于当代物种数量变化和地理分布信息来制定保护策略,而忽视了不同区域的物种长期的动态分布变化和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尽管人们认识到长期生态档案具有为保护研究、政策和实践做出重要贡献的巨大潜力,但迄今为止,使用数十年或更长时间数据集的研究相对较少,仅依靠当前的生态环境数据可能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不完整或误导性的信息,因此系统了解不同地区动物的动态灭绝轨迹,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科学的保护管理将更加有效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朝着良性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主要生态保护战略的目标是增加保护区的数量和范围,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据统计2004年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3.0%,2014年占16.0%,2019年占18%,尽管保护区数量增加,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依然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以增加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范围的策略可能无法非常有效的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因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急需解决“在哪里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不仅仅是保护多少区域”的问题。有效的评估不同保护区域长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并预测物种的在不同区域未来的生存前景,进而侧重不同保护区域的环境特点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将有效地提升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率。
中国保护区分布区域及数量变化(图片:Huang et al. 2021)
基于我国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关键问题,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及Pan Ruliang教授长期致力于构建中国环境、气候变化和动物保护的大数据库以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模型,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动物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典范提供支持。基于我国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关键问题,李保国教授及Pan Ruliang教授所在团队通过整理大量的动物化石数据和历史分布数据重建了中国陆生哺乳动物11个目的进化和历史分布轨迹,比较了中国五个主要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历史和现今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国家现行保护策略预测其生存前景,评估了不同地区的生态保护潜力,为我国未来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建议。该研究成果于近日以题为"Use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distribution of mammals in China to inform conservation"发表在保护生物学国际顶级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上,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张河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保国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