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岳明:秦岭生态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4-08-14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多角度感知秦岭文化、全方位欣赏秦岭美景、深层次了解秦岭保护的意义,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本期特邀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主任岳明深入探讨如何保护秦岭的濒危植物。

中国网生态中国:岳教授,您作为在秦岭工作近30年的植物生态工作者,秦岭在您眼中是怎样的存在?

岳明:在我的眼中,秦岭是一部浩瀚无垠的自然巨著,每一页均深藏着亟待探索的奥秘与深远的学术内涵。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自然气候的天然屏障与分界,更是贯通我国东西的天然生态廊道。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国东西南北植物种类交汇、融合的天然实验室,其生态价值无可估量。

秦岭以其巍峨的山脉和复杂的地形,孕育了众多独特的生态系统,从山脚到峰顶,植被垂直带谱清晰可辨,各类植物群落竞相展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秦岭作为一条罕见的东西向山脉,在第四纪冰川时期起到了重要的阻碍作用。它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庇护了众多物种免受冰川侵袭,成为众多生物种群的避难所和繁衍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与历史背景,造就了秦岭极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蓝喉太阳鸟 岳明摄

进一步而言,尽管秦岭在陕西省境内的面积相对有限,但其高等植物种类之繁多,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高达4780余种的高等植物种类,不仅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显得尤为突出,更彰显了秦岭作为生物宝库的独特地位。因此,秦岭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网生态中国:岳教授,您在1998年参与出版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植物》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植物学资料,能否为我们详细说明,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岳明:该书涉及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是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是较早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所受到的人类活动的干扰相对较少,因此与其他地区相比,该栖息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非常高。《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植物》一书深入探讨了这一区域的植物生态,特别是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佛坪保护区早在80年代初期便已设立,相对较早的保护措施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维护。该自然保护区虽然面积仅有293平方公里,但根据我们的调查,这里拥有1536种植物,充分显示了该区域物种的丰富性。此外,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还在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物种,进一步证明了该区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紫花地丁 岳明摄

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亦是秦岭生态保护的另一亮点。1999年,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国有天然林的砍伐,这一政策也让秦岭的天然林受益。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该地的植被恢复速度令人惊叹,曾经的林场如今已转变为生态恢复的典范。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频繁出现,正是对这一地区生态保护成效的最佳证明。我首次见到野生大熊猫,就是在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综上所述,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以其高度的物种丰富性、较少的人为干扰、独特的保护历史以及国家层面的坚定支持而显得尤为独特,是植物学和生态保护领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中国网生态中国:作为一位深耕植物生态领域的学者,您多次深入秦岭腹地。在您的科研经历中,面对深山中复杂且多变的自然环境,环境的严苛是否给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岳明: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譬如,2013年的夏天,我和团队成员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厚畛子镇前往太白山进行调研途中,发生过一次意外。当时,我只顾拍照,不慎在过桥时踩空跌落,幸运的是装着帐篷睡袋的背包保护了我,仅仅是腰椎受伤和背部出现大片淤青。为了不影响团队的科研任务,我只能让其他同伴继续前进,而我自己返回驻地休息等他们考察归来。

岳明在进行野生植物和植被资源调查

此外,在科研的田野工作中,我们还时常面临自然界的直接考验。在一次光合作用测定实验中,一条一米长的蛇悄然滑过脚背,那一刻,我们不仅要保持科研的专业冷静,更要迅速做出反应,确保所有人的安全。这些经历,尽管惊心动魄,却也锤炼了我们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科研之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不仅来自自然环境,也源自科研本身的深度与广度。但正是这些磨砺,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探索欲望与超越精神,引领我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途上,勇往直前,无畏无惧。

中国网生态中国:近年来,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涵盖了徒步、骑行、露营等多种活动。作为一位资深的植物生态工作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在您看来,大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如何在户外运动中得到体现?

岳明:近年来,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无疑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生动写照。作为一名植物生态学的研究者,同时也是户外运动的忠实拥趸,我深感这一趋势不仅彰显了民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更深层次地,它搭建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促进了两者之间更为紧密且富有意义的联结。

秋天的西安植物园 岳明摄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深入实施,如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得自然环境得到了显著修复与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像秦岭这样宝贵的自然区域得到了有效的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交通的便捷,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打开了探索自然的大门,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到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奥秘。每一次户外探险,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一次次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了公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保护之责。这种意识的觉醒,是户外运动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

当然,我们也应正视户外运动带来的环境挑战。尽管秦岭的自然风光令人沉醉,但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被等,对这片生态绿洲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户外运动的普及,固然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机会,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户外运动组织及政府部门应当协同发力,广泛开展环保宣传与教育,倡导“无痕山林”等绿色出行理念,引导公众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让每一次户外之旅都成为一次生态保护的实践,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中国网生态中国:岳教授,您在秦岭的植被生态与濒危植物保护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您看来,目前秦岭在这些领域还有哪些可以改善或提高的部分?

岳明:历经数十年对秦岭植被生态与濒危植物保护的潜心研究与实地考察,我深感秦岭的生态保护之路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升。首先,秦岭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容忽视,长期的过度采伐与无序开发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伤痕,植被恢复工作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秦岭北坡,其陡峭的地势与频繁的雨水冲刷,使得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异常艰难,水源涵养功能也因此受限,暴雨季节时易发洪水。这要求我们采取更为科学、系统的恢复策略,必要时辅以人工干预,加速植被修复进程。政府层面已对此作出响应,如陕西省西安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治理项目,正积极推动部分区域的植被恢复,展现出了积极的生态修复决心与行动力。

珙桐花 岳明摄

其次,公众对濒危植物保护的意识仍需提升。相较于动物保护,植物保护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然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对濒危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意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保护区内非法采挖植物等破坏行为,我们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损害的价值评估与量刑标准,强化执法力度,确保保护政策的有效落地,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法治环境。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如《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与实施,以及专门保护机构的成立等,这些都是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事业向前迈进的关键举措。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需要继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保护模式与方法,力求在植被生态恢复与濒危植物保护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定能让秦岭的绿水青山更加秀美,为构建生态文明新时代贡献更多力量。

岳明

博士,西北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研究工作集中在黄土高原和秦岭植被分类、动态演替、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等方面;现任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主任(所长)。主持完成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已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参编教材4部,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植物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植物生态学报》编委、《西北植物学报》副主编等。